遼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,地處東遼河、輝發(fā)河上游。富庶美麗的遼源位于吉林省東南部,地處長白山余脈和松嫩平原過渡地帶,被譽為東遼河畔的一顆明珠。遼源的歷史源遠流長,清代這里被辟為皇家“盛京圍場”,康熙皇帝曾欽敕“皇家鹿苑”,1902年弛禁后設立縣制,1983年升格為地級市。地理坐標為東經(jīng)124°51′22″-125°49′52″,北緯42°17′40″-43°13′40″,南北最長104公里,東西最寬82.8公里。最東從東豐縣的沙河沿上游中心線至東豐縣永合鄉(xiāng)的沙河沿、葉家崴子、后半拉山與梅河口市分界;最西端位于東遼縣的泉太鎮(zhèn)老營村的老營甸子,沿東遼河西南與遼寧省西豐縣相鄰;最南端在東豐縣和平鎮(zhèn)的馬家溝、泉眼溝、伍家溝、冷家堡與遼寧省清原縣接壤;最北端在東豐縣的西大崗嶺、郎頭山脊、二道河口至伊通河上游中心線與伊通縣相連。
遼源市的幅員面積為5139平方公里,占全省總面積的2.8%。其中市區(qū)(包括郊區(qū))幅員424.27平方公里,東遼縣幅員2192.21平方公里,東豐縣幅員2522.24平方公里。轄:遼源市、龍山區(qū)、西安區(qū)、東豐縣、東遼縣。
【礦產(chǎn)資源】
截至2007年底,全市境內(nèi)已發(fā)現(xiàn)各類礦產(chǎn)33種,其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6種,礦產(chǎn)地152處。查明資源儲量并已列入礦產(chǎn)資源儲量表的礦產(chǎn)有11種、礦產(chǎn)地96處,主要為煤炭、鐵、銅、鉛、鋅、金、銀、水泥用石灰?guī)r、水泥用大理巖、水泥用粘土、硅灰石、陶瓷土、伊利石、飾面用石材等。此外,開采的礦產(chǎn)資源還有磚瓦用粘土、飾面用花崗巖、水泥配料用板巖、水泥配料用大理巖、礦泉水等。
截至2007年,查明的礦產(chǎn)中,中到大型礦床資源儲量只占查明礦產(chǎn)資源儲量的18%,除煤炭、水泥用石灰?guī)r、伊利石有一定規(guī)模外,其它均為小型礦床或礦點,且質(zhì)量不穩(wěn)定,開發(fā)規(guī)模較小。此外,境內(nèi)已經(jīng)查明的礦產(chǎn)資源分布相對比較集中,煤、膨潤土、沸石主要分布在遼源盆地、遼河源盆地、平崗盆地和金崗地區(qū);水泥用石灰?guī)r、大理巖主要分布在椅山、安恕地區(qū);貴金屬、有色金屬主要分布在椅山——建國一帶;飾面石材主要分布在東豐縣影壁虎頂山一帶,這為規(guī)?;⒓s化開發(fā)礦產(chǎn)資源提供了資源條件,也為實施綠色開采,開展循環(huán)經(jīng)濟提供了良好基礎。
【水利資源】
遼源市跨遼河、松花江兩個流域三個水系。東遼縣及城區(qū)屬東遼河水系。東豐縣屬輝發(fā)河和飲馬河水系。境內(nèi)有東遼河、蓮河、梅河、伊通河及若干支流。
全市河流密布,河長在3-10公里的有257條,全長1543.6公里。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以56條,全長888.4公里。其中主要河流有23條,西部12條,東部11條。這些河流的特點是坡降陡,河床淺,多彎曲,地表徑流快,匯流時間短,河道多沙灘,河床不固定。
2009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7.64億立方米,比多年均值多0.013億立方米。其中,地表水資源量6.87億立方米,地下水資源量為2.06億立方米。重復計算水量為1.47億立方米。受季風和地形影響,全市水資源的地理分布規(guī)律是南部、西南部偏多,北部偏少,整個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。地表徑流集中在6-9月份,占全年徑流量的70-80%,7、8月份為豐水期,1、2月份為枯水期,年際變化很大。地下水資源幾乎全部是淺層地下水,由大氣降水滲入補給。所以,1-6月份降水較少,地下水位下降,最低水位出現(xiàn)在3-6月份,7月中旬進入雨季,地下水位開始上漲,最高水位出現(xiàn)在7-10月份,10月份以后,地下水位又開始下降。
截至2009年,遼源市中型國管水庫八座,即楊木水庫、聚龍?zhí)端畮?、金滿水庫、椅山水庫、八一水庫、三良水庫、龍頭水庫、仁合水庫。其中楊木水庫正在進行除險加固工程,待全面竣工后經(jīng)省、國家有關部門驗收后可增型為大型水庫。全市小一型水庫有33座,小二型水庫有102座。
【林業(yè)資源】遼源市屬于長白山系老爺嶺山脈,處于東部長白山區(qū)與西部松遼平原的過渡地帶,是個丘陵起伏的半山區(qū),海拔214米至914米之間。遼源市地貌復雜,地勢高差較大,區(qū)域性氣候寒暖不一,自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植物群落。遼源市植被屬于長白山植物區(qū)系,森林草原類型,森林組成主要以人工落葉松林、人工樟子松林和次生柞樹林為主。林下植被主要有莎草、苔草、蕨類等。藤本植物主要有山葡萄、五味子、狗(軟)棗子等。
【耕地資源】遼源市農(nóng)作物總耕地面積292.8萬畝,山坡地、低洼地、平地各占總耕地面積的1/3,其中糧食作物面積穩(wěn)定在261.4萬畝,占農(nóng)作物總耕地面積的89.3%。其中:玉米面積200.6萬畝,水稻面積37.6萬畝,大豆面積15.3萬畝,薯類、雜糧面積7.9萬畝。瓜菜等經(jīng)濟作物面積31.4萬畝。
【歷史沿革】
先秦時期:據(jù)《盛京舊志沿革》記載:周代前在遼源市地域就有穢貊、息慎族勞作生息。
漢晉時期:漢至南北朝屬玄菟郡,西漢以后夫余國據(jù)此地。346年于遼源龍首山山城建渤海國夫余府,即夫余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。晉朝為高句麗地。后魏為勿吉地。
隋唐時期:隋朝高句麗仍據(jù)此地,中原王朝在高句麗范圍之內(nèi)設立郡縣。
唐朝初年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的南蘇州,唐朝渤海國時,東豐縣屬長嶺府,東遼縣屬夫余府。
宋遼時期:926年遼于此地建黃龍府,到975年,歷49年。由于黃龍府衛(wèi)將燕頗反遼,黃龍府被廢。遼滅渤海國后,遼源地區(qū)屬東京道長嶺府,設在梅河口市山城鎮(zhèn)(亦說屬乙典郡)。金代屬咸平路。元朝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咸平府斡磐千戶所,后為遼東宣慰司轄境。
明朝先設定遼都衛(wèi),后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,隸屬于五軍都督府,后設奴爾干都司,東遼、東豐兩縣屬三萬衛(wèi)管轄,后屬塔魯木衛(wèi)、司吉河衛(wèi)境。
1437年(明正統(tǒng)二年),設遼東邊墻,遼源位于邊墻之外。
清朝以前,生活在遼源境內(nèi)的民族主要是滿族。東部屬于海西女真哈達部,西部是葉赫部。1619年(明萬歷四十七年),努爾哈赤滅葉赫部后,將今遼源市全境劃為大圍場的一部分。1661~1722年(清康熙年間),遼源地域正式劃為盛京圍場,專為皇室狩獵用地。當時各圍場名稱都是以地形地物的特征或某些動物活動的區(qū)域特點來命名;還有些圍場在明末清初就有地名,后來把這些地名做了圍場名。
1878年(清光緒四年),盛京將軍曾祺向清廷奏請西流水圍場和東流水圍場開禁。
1896年(清光緒二十二年),圍場弛禁招墾。
1900年(清光緒二十六年),盛京圍場總管高萬梅主持勘放西流水四十五圍地。
1901年(清光緒二十七年)冬,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圍之大疙瘩(即龍首山)西側設東路保甲分局,辦理民事政務,為遼源境內(nèi)建制之始。
1902年(清光緒二十八年),在奏請海龍廳升為府的同時,在今遼源境內(nèi)正式設制,西部、東部各建置一縣。這兩個縣的命名,是以水的東西流向為別,在東流水地域設的縣用一個“東”字,加個“平”字,定名為東平,在西流水地域設的縣用一個“西”字,加一個“安”字,定名為西安,取“平安”之意,亦即太平安定,天長地久,永世安寧。東平、西安兩縣均隸屬盛京駐防海龍府。
西安縣城原擬建在老虎嘴子,后改在大疙疸西側設置。故西安縣土名大疙疸、大疙疽。疙疸是由于縣內(nèi)龍首山的山頭像一個大瘤子,由此得名。而大疙疽完全是“疸”字誤寫為“疽”所至。曾是海西女真葉赫部的東城,建國后成為龍山公園。大疙疸四周層巒疊嶂,繡壤相錯,有山谷之險,足以控制四方;又有交通之便,居民日眾。
1903年(清光緒二十九年),改勘城基于大疙疸山。西至半截河,南至東遼河,北至半截河,在中央位置定西安縣衙址。8月建成衙署56間,又建巡捕堂于南關。東平縣初設治時,租賃民房辦公。不久,選擇圍場中心的大肚川(即東豐鎮(zhèn))建東平縣衙門。
1904年(清光緒三十年),修筑西安城垣,由商民捐資修筑4座城門,名曰東吉、西寧、南康、北壽,挖護城河1390米??h城內(nèi)設東吉、西寧、南康、北壽4保。
1907年(清光緒三十三年),設立奉天省,西安縣隸屬奉天省。
1912年(民國元年),遼寧省改為奉天省,西安縣、東平縣歸奉天省遼沈道管轄。同年3月東平縣更名為東豐縣(關于東豐地名的由來詳見東豐縣篇)。
1914年(民國三年),屬奉天沈陽道。
1920年(民國九年),劃歸奉天省直屬。
1926年(民國十五年),西安縣、東豐縣由三等縣升為二等縣。由于土地大量開發(fā),人口大增,大疙疸成為奉天省聞名的農(nóng)業(yè)集散地。隨之,縣城各種店鋪門房相繼建立。
1929年(民國十八年),歸遼寧省直屬。淪陷時期,1932年屬奉天省,1941年屬四平省。
1948年10月1日,劃西安縣城區(qū)及礦區(qū),成立西安市,屬遼北省。這是市、縣首次分設。1949年5月隸屬遼東省。同年7月西安市改為省直轄市。西安縣政府機關仍設在西安市區(qū)內(nèi)。
1952年4月3日,更名為遼源市。
1954年遼源市和西安縣、東豐縣劃歸吉林省通化專區(qū)管轄,遼源市仍為省直轄市。
1956年8月1日,取東遼河名,將西安縣更名為東遼縣。同年改由吉林省懷德專區(qū)管轄。
1958年東遼縣、東豐縣劃入四平專區(qū),遼源市也劃歸四平專區(qū)代管。
1959年3月23日,撤銷東遼縣,將原東遼縣的行政區(qū)域并入遼源市。
1962年5月28日,恢復東遼縣建制。
1969年5月14日,撤銷東遼縣,其行政區(qū)域仍劃歸遼源市管轄。
1976年1月22日,恢復東遼縣建制。
1980年1月29日,撤銷東遼縣,將原東遼縣行政區(qū)域劃入遼源市。
1983年10月3日,遼源市升為地級市,城區(qū)設龍山、西安兩區(qū),同時恢復東遼縣建制(東遼縣第四次與遼源市分設),東遼縣、東豐縣劃歸遼源市管轄。
1987年1月7日,東遼縣人民政府駐地由遼源市遷至白泉鎮(zhèn)。
(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)
Copyright @ 2004-2019 0437.com All Right Reserved @遼源信息港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| 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聯(lián)合辟謠平臺 | 吉ICP備1300259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