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/ 本地資訊 / 遼源史話 / 正文

早期興辦學業(yè)的艱難

    1902年(清光緒二十八年)秋,清朝政府在“大疙瘩山”(今“龍首山”)西側設立西安縣,并選擇今天“大什字街”為中心位置,南起今天南加油站,北到今天消防隊,東起今天“龍山天橋”,西到今天站前市場為城基,建立西安縣縣城。設知縣一員,典史一員,隸屬海龍府。當時西安縣轄農(nóng)村九個半圍,每個圍場的名稱劃界如下:
1、扎拉芬阿林圍:漢語意思為壽山圍場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遼源市區(qū)(含燈塔鄉(xiāng)、山灣鄉(xiāng))、壽山鎮(zhèn)、安石鎮(zhèn)、金州鄉(xiāng)、椅山鄉(xiāng)、宴平鄉(xiāng)和遼河源鎮(zhèn)北部,均屬扎拉芬阿林圍場。
2、先達布罕圍:漢語意思為蘑菇嶺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遼河源鎮(zhèn)南部、渭津鎮(zhèn)、工農(nóng)鄉(xiāng)東部、凌云鄉(xiāng)、安恕鎮(zhèn)和石驛鄉(xiāng),均屬先達布罕圍場。
3、歸勒赫哈達圍:漢語意思為杏子山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甲山鄉(xiāng)、足民鄉(xiāng)、建安鎮(zhèn)北部和金州鄉(xiāng)北部,均屬歸勒赫哈達圍。
4、烏爾尖哈達圍:漢語意思是野豬頂子峰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云頂鎮(zhèn)和泉太鎮(zhèn)北部,均屬烏爾尖哈達圍。
5、依巴卡巴圍:漢語意思是多椴樹的地方,或多單棵椴樹的三角地帶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建安鎮(zhèn)南部和石河鄉(xiāng)北部,均屬依巴卡巴圍。
6、依蘭木哈達圍:漢語意思是三棵樹頂子,或三個頂子山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石河鄉(xiāng)南部、燈塔鄉(xiāng)西部、金崗鎮(zhèn)、云頂鎮(zhèn)東部一帶,均屬依蘭木哈達圍。
7、烏魯里布墩圍:漢語意思是圓棗子樹山根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工農(nóng)鄉(xiāng)西部、白泉鎮(zhèn)東部一帶,均屬烏魯里布墩圍。
8、烏魯里圍:漢語意思是圓棗子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東遼河至烏龍嶺山之間的長方形地帶、泉太鎮(zhèn)西部、泉太鎮(zhèn)南部一帶。均屬烏魯里圍。
9、附力哈達圍:漢語意思是楊樹山。包括現(xiàn)在的石驛鄉(xiāng)南部山地,是當時縣境內最小的一個圍場。
10、查庫蘭達(半)圍:漢語意思是檀香木山,或多色木的地方。此圍場一部分劃在西豐縣境內,一部分劃在今天的平崗鎮(zhèn)。
   以上九個半圍是西安縣管轄的農(nóng)村區(qū)域。
   1902年8月5日,首任知縣紹康到任。
   1903年7月,典史張家翔到任。將縣城劃為東吉、西寧、南康、北壽四保(區(qū)),將農(nóng)村劃為十區(qū)。
   1904年3月知縣紹康解任,范貴良任知事。5月范貴良動員商民樂助捐獻修筑縣城東吉西寧、南康、北壽四門,傳鄉(xiāng)民分別挖城壕417丈。(注:后期因城市逐漸擴大,又在今天龍山大橋南橋頭處修筑一座東南康門,在今天站前市場處修筑一座西寧門,即老年人說的二道西門)。
   到1906年全縣共有26581戶,男100879人,女7478人,共有175663人。
由于人口漸眾,農(nóng)、工、商逐步擴大,教育事業(yè)也隨之興起。1906年以前,全縣基本上是以私塾教育為主,一些私塾先生在一些人家中單獨進行授課。教學內容以古文為主,學習五經(jīng)四書,灌輸?shù)氖强酌现溃揖枷?。后來又出現(xiàn)了集中在一起學習的私塾館,學習內容仍然是孔孟之道,忠君思想,極力反對維新變革,培養(yǎng)俯首貼耳,訓服恭順的大清帝國子民而已。1906年全縣共有私塾156所,學生2138人。
   西安縣官辦學校始于1936年,簡況如下:
   1905年冬,西安知縣范貴良議定用畝捐,在城南修建校舍,建立一所官辦小學堂。
   1906年4月知縣范貴良解任,陵園憲彝任知縣。孟憲彝是清朝舉人,十分重視教育事業(yè),在其大力支持下,在11月使官辦小學堂落成,任命金正元為管理兼董事。同時添設勸學所,段成梓為勸學員。不久官辦小學堂開始招生入學,但招不進來學生,使這西安縣第一所官辦小學無法開學。
   當時城里孩子大了就做買賣,農(nóng)村孩子大了就種地,在農(nóng)村是沒有念書的,有的一個屯一個念書的都沒有。當時人給官辦小學叫“堂學堂”,說在官辦小學里念完書,都得送到外國去。特別是聽說,官辦小學堂還設有體育課,讓學生在操場上做操訓練,說念完書都得去當兵,所以一個報名去念書的也沒有。勸來勸去勸了一個多月,只招到兩個學生。私塾是單個教,官辦小學是分班集體上課,還是開不了學。
   知縣孟憲彝是一位文人,非常重視教育,見招生這么難也非常著急。他苦思冥想,終于想出一法,叫勸學所再去勸學。勸學員段成梓等人,再次到老百姓家去勸學。凡是報名上官辦小學念書的小孩,一個人給一串葫蘆頭子餑餑,還給四碟菜。那葫蘆頭子餑餑,是用糖合面做的,圓形的中間還帶一個眼的餑餑,一串十個。這樣一來,招了四十多個學生,使西安縣官辦的第一所小學正式開了學。
   從清末官辦小學堂初起,到1907年西安縣城已有官辦小學堂三所。1909年王孝稱任知縣時,還用查封一個姓王的土匪的240畝土地,換得姓傅的在城內東北偶(今市政協(xié)大樓后邊)的一畝七分五厘土地和15間瓦房,設立了一所官辦女子初級小學堂。此時全縣農(nóng)村10個區(qū)也相繼設立了官辦小學堂。
   由于不斷地努力,到1931年(民國二年)縣城小學已發(fā)展到8所,后合并為縣立第一丙級小學校,后改稱為南康小學校;縣立第二兩級小學校,后改稱為東吉小學校(今多壽路小學前身);縣立第三兩級小學校,后改稱為西寧小學校(今齊寧路小學前身),共有學生1885名。此時,縣里農(nóng)村十個區(qū)也設有兩級小學校,有學生12000名。
   據(jù)曾經(jīng)在昔日官辦小學讀過書的老年人講,那時初等小學學習課程有國文(50%是很深的古文)、算術、圖畫、音樂和體育幾科,初小畢業(yè)升入高小還有歷史、地理等科目。老人說,那時他們念書唱的歌,詞與曲和今天學生唱的歌也不一樣。他說那時他們唱的一首歌,歌名叫“燕雙飛”。歌詞是這樣的“畫欄人靜晚風吹,記得去年門巷風景依稀,綠屋庭院細雨濕蒼苔,吊梁晨冷春如夢,且銜得親泥重筑新巢,傍翠微夕廂隱出,英花老景物全非非,杜語聲聲喚道不如歸。”老人不但記住了這首歌詞,而且能按原曲子唱出來,那歌曲音調非常美。
   早年為了提高國民教育程度,我們遼源市的那位老知縣,花費了那么大的心思,讓兒童都去上學,學習新知識,真是讓人敬佩不已啊。
   讀這篇短文,也許讓人費解,小孩上學不是好事嗎?為啥不念?我說歷史嗎!就是過去的事,時間跨越了九十多年,人們的理念完完全全的不一樣啊!那時的學生家長們忙于生計,朝不保夕,沒有幾個有文化的,可以說孤陋寡聞。對孩子的未來十分茫然??吹焦俎k學堂集體上課,集體做操,酷似軍營,生怕孩子被拐走,所以對上學總是心懷疑慮。因此家長們不讓孩子上學是很自然的事了。總之,咱們遼源建城辦學起步也晚,至于咱們遼源的教育騰飛,應當說是幾代人的努力了。文中談到的老知縣,當然必苦功不可沒??!

(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)

0

下一篇:遼源市中醫(yī)院能遠程會診了

上一篇:雨淑緹美容院

網(wǎng)友留言評論(0)
 
文明上網(wǎng) 禮貌發(fā)帖 0/300

客服電話

6111111/6666669

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六 8:30-17:00

客服QQ點擊咨詢

抖音平臺官方賬號

ly0437com

Copyright @ 2004-2019 0437.com All Right Reserved @遼源信息港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| 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聯(lián)合辟謠平臺 | 吉ICP備13002594號